如今,考研成为了许多本科生提升自己的不二选择,而大多数同学大家在定专业的时候,都会选择跨考,原因无外乎是想换专业,或者以兴趣为主导。虽说选对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自己的未来加分,但在选择跨考目标的时候,绝对不能盲目!今天小掌就为大家说说有关跨考的这些误区,以及一些实用的建议!
误区一:跨专业最难的是专业课基础薄弱,不知道怎么复习?
真相:应该说,跨专业最难的不是专业课基础薄弱,而是你明知薄弱,总难以找到高效的方式提高。在一些考研指导文章中,专业课的复习并没有那么难——找到本专业的参考书目、真题,然后进行“针对性”“有效”复习。而最关键的“针对性”“有效”,恰恰就是拦在跨专业考研的学生和本校考生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误区二:跨专业的考生在复试时会因为专业基础不扎实被导师歧视
真相:这是个伪问题。复试被刷是因为老师们觉得该考生不适合在这个学校读研,而不是歧视。
研究生考试要选拔的是有一定知识基础,有良好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科研热情和科研潜力的人。设置复试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把好最后一关,而不是一味根据初试成绩来确定是否录取。
另一方面,招来的研究生是由导师来带,他们在意的是能不能选拔出合适的学生。比如跨专业考历史学,有的同学本科学英语或日语,那么研究中外关系的老师可能就希望将他收入门下,因为他有语言优势,可以更快入门。
有的同学可能对历史知识知之甚少,但思维能力很好,做思想史的老师可能就比较愿意接收。有的同学性格比较沉稳,能坐得住,做社会史的老师就比较愿意要,因为看档案必须坐得住。
反之,不论是本专业还是跨专业的,对历史知识近乎无知,思维混乱,性格浮躁,又没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可以说找不到一点可以做科研的潜质,那被刷就是必然。
其实,跨专业的学生担心的不应该是老师会歧视,而应该担心老师会一视同仁。因为从考核难度来讲,导师对本专业考生的考核尺度会更严厉和深入,而对跨专业的考生则相对宽松,能回答到点子上,展现出逻辑思维能力即可。
误区三:就算同是跨专业,老师也更喜欢本校的学生
真相: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本校考生的优势在于,他能旁听目标导师的课程,提前找到他想报考的老师,提前将自己的想法和计划与老师沟通,有机会赢得导师的信任与好感。
这样的优势是绝大多数跨专业考生不具备的。但前提是,你得是“鸟”。早起的虫儿被鸟吃,提前联系导师要承担将自身的弱点提前暴露的风险,反而会失去了被录取的机会。说到底,导师录取一个学生的最大标准还是是否合适,绝不是任人唯亲。
跨专业考研的学生要抹平这项潜在的劣势,可操作的方法就是通过网络了解导师的生平、研究方向、学术成果乃至个性。
这些都不是不能找到的信息,比如通过院校官网、中国知网等论文数据库、微博、师兄师姐,至少比乘飞机火车去学校找导师容易。当然,该导师往年有没有招收过跨校跨专业的考生,是不是排斥此类考生,也是一定要了解的。
实用建议
一、兴趣为主导
兴趣是学好专业的原动力,最好的专业应该是能发挥自身潜能且感兴趣的专业。
二、专业背景要不要跨专业
跨专业有些专业是可以的,有些不行,大家注意甄别。例如适合跨专业考的是金融硕士、会计硕士、法律硕士、艺术硕士、新闻传播硕士、经济学、金融学等,法学之类的很少都跨专业的学生。
三、就业前景与职业规划相结合
专业的选择最好与今后的就业挂钩。兴趣是参考的话,还请谨慎考虑专业的前景和自己的适合职业方向。
四、录取比例及历年分数线
分数线的高低、录取比例的大小意味着竞争力的强弱。考生选定专业时可根据往年的情况定夺专业的取向。
五、调剂机会
调剂是一个潜在的读研机会。一般来说,热门院校冷门专业的调剂机会比冷门院校热门专业相对要高。
六、培养年限
大多数学校培养年限为3年或2.5年,少数为2年,考生事先要了解报考学校、专业的学制,根据自己的财力、精力进行选择。很多同学择校择专业时只求热,跟风随大流,结果选错了目标,增加了失败的概率。
最后小掌要提醒大家,一定要考虑好了再下手。留给大家思考和选择的时间并不多,盲目的跟风选择,一旦选错,后悔一辈子。找专业的老师参考,能让你事半功倍,给你最适合的建议。
以上内容源于网络,有发侵权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