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浙大古代文学试题
B.707文史基础
一、填空。(35分)
1、五经正义:《诗经正义》、《尚书正义》、《礼记正义》、《周易正义》、《春秋正义》。
2、古文《尚书》伪篇(《伪古文尚书》)是:东晋 梅赜 所献,由清代 阎若璩 所最终考证出来。
3、《楚辞补注》的版本前注是王逸,后注是洪兴祖。
4、被鲁迅先生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陶渊明。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出自曹植《白马篇》。
6、说词“别是一家”的是李清照。
7、钟嵘诗品里,谢灵运被列为上品,陶渊明中品,曹操下品。
8、明末艾南英说:“文至宋而体备,至宋而法严。”(《再答复彝仲论文书》)宋代散文历史地位的公允评价。
9、“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出自萧统《文选序》。
10、近人陈衍诗歌“三元说” ,指开元、元和、元祐。
11、《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元稹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12、严羽《沧浪诗话》: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13、明代文言短篇小说《剪灯新话》(百度说是中国十大禁书之一)作者:瞿佑;《剪灯馀话》是李昌祺。
14、明代唐宋派前期领袖是泉州人王慎中,后期是常熟人唐顺之。《项脊轩志》的作者是归有光。
二、简答。(15×3)
1、“铁崖体”的特征及后人对它的评价。
2、李梦阳“格调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异同。
3、清人焦循说:梨园共尚吴音。“花部”者,其曲文俚质,共称为“乱弹”者也,乃余独好之。盖吴音繁缛,其曲虽极谐于律,而听者使未覩本文,无不茫然不知所谓。(《花部农谭》上) 结合其背景和现象评述。
三、论述题。(35×2)
1、材料一
“夫五色相宣,八音谐畅,由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至于先士茂制,讽高历赏(四字疑有讹脱)。子建《函京》之作,仲宣《灞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正长《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正以音律调韵,取高前式。自灵均以来,多历年所,虽文体稍精,而此秘未睹。至于高言妙句,音韵天成,皆暗与理合,非由思至。张蔡曹王,曾无先觉,潘陆颜谢,去之弥远。世之知音者,有以得之。此言非谬,如曰不然,请俟来哲。”(沈约《宋书 谢灵运传》)
材料二
昔曹刘殆文章之圣,陆谢为体贰之才,锐精研思,千百年中,而不闻宫商之辨、四声之论。或谓前达偶然不见,岂其然乎?尝试言之:古曰诗颂,皆被之金竹,故非调五音,无以谐会。若“置酒高堂上”“明月照高楼”,为韵之首,故三祖之词,文或不工,而韵入歌唱。此重音韵之义也,与世之言宫商异矣。今既不被管弦,亦何取于声律邪?(钟嵘《诗品序》)
问:两段话谁说的?讨论了一个什么问题?各自观点和依据是什么?你如何评价。(试题没有注明作者和出处)
2、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和特色;山水诗和山水画两种艺术的异同;唐代山水诗的审美观照和空间布局有和特色?
808文学评论与写作
B组
题一 (90分)
“感慨所寄,不过盛衰,或绸缪未雨,或太息厝薪,或己溺己饥,或独清独醒,随其人之性情、学问、境地,莫不有由衷之言。见事多,识理透,可以为后人论世之资。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若乃离别怀思,感士不遇,陈陈相因,唾沈互拾,便思高揖温韦,不亦耻乎!”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
(注:试卷上所给这段材料是繁体字,无句读)
要求:加标点,注释,释其意,再结合具体词人词作进行评论。
题二 (60分)
评论古典戏曲中本色派和文采派的理论主张及创作成就。
以上是18年浙江大学古代文学的试题。
以下是我的一些经验:
参考书:我看的参考书是参照一个学姐的,她有一篇很长的经验贴《浙江大学古代文学一万三千字考研心得》,公众号“白水煮字”里有。
主要参考书是以下:《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4本、《中国古代文学史》章培恒3本、《分体文学史》赵义山4本、《中国古代批评史》王运熙2本、《中国古代文论教程》李壮鹰1本、《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李壮鹰1本、《明代文学史》徐朔方1本、《唐诗研究》胡可先1本、《律动与辉光》孙敏强1本、《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辅导与习题集1本、浙大教授的论文。浙大专业一的出题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4本,其中小说戏曲方面的出题主要来源于《明代文学史》徐朔方1本。说白了,最重要的是袁4、文论、明代文学史,这些事出题人的出题来源和材料。至于大家可能会在网上看到说要看《徐朔方集》、《唐宋词通论》等书籍,答主不建议看,并且在初试也真的没必要看。《徐朔方集》你知道有多少本吗?研究生几年能看完徐朔方先生的书籍已是不易,何况你才初试(这些是复制于白水学姐的经验贴)。
我是根据这些书来看的,但是也有一些改动。多看了其他版本的文学史和张少康先生的文论书。总的来说,袁版4本是重中之重,其他版本的文学史皆为辅助。文论书先看王运熙先生的批评史,再看李壮鹰或者张少康先生的文论。
或许看着这些书单会压力很大,感觉书太多了,看不过来。但是真正看着的时候,很快就看完的。主要是做笔记的时候很煎熬,我是结合学姐的笔记一起看的,很有针对性也全面,看着看着速度就快了。
中国古代文学史:
这是我花了最多时间的一门。首先是看的书的版本多了。我以为多看几个版本会对文学史更加熟悉,所以除了看袁版,章版,赵版,还看了钱穆先生的文学史,宇文所安的剑桥文学史,其实是没必要的。以袁版为主,章版为辅,赵版来梳理文体发展就足够了。如何做笔记,具体看白水学姐的经验贴和一个南开大学的经验贴,这些在上文提到的公众号里有。
填空题:浙大近些年的填空题越来越喜欢给评论性的话挖空,而这些也是最难的,记忆力太大。我的建议是看到袁版书中出现评论性的话,就用红笔划出来,抄在一个专门做填空题的本子上。每看完一章节,就背一章节的评论性的话。按照一个个章节来背的话,数量并不多,积聚起来就多了。一些常识是要记住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浙西六家等等。填空题中要特别注意浙江籍贯的文人。
简答题和论述题:简答题的答案来源于袁版,浙大考的知识点也不偏,都是容易考的点。比如今年的铁崖体,它是打破元代文学缺乏生气面目雷同的一种诗风,肯定是会考的,哪怕今年不考,明年后年总会考的。铁崖体这题就和16年考的元好问的那题是一样的出题思维。格调说的异同,花雅之争等,这些书上也是有的,并且是比较有特色的内容。
论述题的话,分值大一些,所以答除了书上的内容之外,还要有融合。如论述题第一题,讲的是永明声律论的问题。声律论的得失,在书上有挺大的篇幅写,但是写的散乱。《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辅导与习题集,这本书上有归纳,同时也安利这本书,里面很多题都是浙大考过的。魏晋南北朝是浙大每年都必考的一块,我考前问了白水学姐押题,学姐和我说魏晋南北朝就重点看声律论的得失,上文提的铁崖体和花雅之争,学姐也押中了。在此跪谢大佬!!!!!!!!王孟山水诗,这题是需要拓展的。除了文学史书上的知识之外,还可以写文论上的点,比如意境说,言意说之类的。从文学史到文论,提升一个高度。
我是认为不能把文学史和文论分割了,文学史文论都是源自于文学作品中来,答题时候请把二者交融,这需要在看书的时候注意二者的融合。
浙大的重点是明清,明清的各类流派,文诗词戏曲小说,可以参照历年真题。这些每年都考!我买的白水学姐的真题,她把每套题的考点都梳理在题目旁边,一目了然。根据这种对真题的把握方法,我自己也花了大量时间去琢磨真题。一定要重视真题的作用!不要只把真题作为练习!(可以问问学姐她还有没有这些真题)
文学评论写作:学长学姐们说评论写作是12页白纸,初次听到时候我表示很焦心,白纸的话我肯定写的歪歪扭扭,于是所有笔记都拿A4白纸来做。但是无论自己怎么写,还是会有中间间隔不一样,影响整体美观。学姐的笔记是特别特别整齐,于是问了她(就是要这样厚脸皮),学姐是把一张有横线的纸垫在白纸后面,隐约可以看到线,这样就能确保齐整。考前买了把考研尺,进考场发下草稿纸后(发草稿纸后有将近十分钟是等待的)就在白纸上划线,垫在试卷下面,既能确保整齐,也免去铅笔划线和擦线的时间。(以上是个小技巧)
文论书看王运熙和李壮鹰张少康的。我先看了王运熙先生的,然后再看的李壮鹰先生,后面还有时间多,就看了张少康先生的。因为文学史复习得还好,所以看文论时候能把二者结合起来。重要的篇目要背下来,我背不下来的篇章就背里面的重点的原句,学姐的笔记里都标记了这些,所以我也省去了找的时间。虽然没时间背,但是一定要看看原文,把原文都理解翻译一下。此外是多看论文,看看教授们是怎么写论文的,还有他们的观点,最后把他们的观点变成自己的。
已经考完了,接下来就准备复试吧,无论进没进浙大,至少无悔了!谢谢研友们,尤其感谢温柔善良热心可爱漂亮的学姐!!!最后,希望我写的这些对后面的学弟学妹们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