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干货】文学考研答题方法略谈
不知道这里还有人认识我吗,我曾经发过五万字的考研帖,虽然已经是很多年前了,大家可以翻看我的旧帖。
现在考研临近,我知道大家可能最担心到了考场上不会答题,所以我写了一些“文学考研答题方法”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其实答题是可以变得具体化、可操作化的,我试图把任何“文学作品”的“要素”都分为“内容”、“形式”、“风格”三大点,把出题人的提问方式都总结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大类,然后让这些内容相互交叉。大家看看能看懂吗?这是初稿,可能过后我会发一些比较具体的内容。有什么问题大家可以私信我,或者回帖。
一、 引论:请思考推动文学作品出现的根本动因是什么,文学史发展究竟是偶然的,还是遵循一定规律的。
推究第一因,是天赋的自由力量、人类最根本的“好奇心”推动着人类不能止步于任何既有的成就,一定要在各个领域进行拓新的努力,因此,任何新的文学体裁的出现,任何具有影响力的伟大作品的产生,其根本原因都在于,这样的文学体裁及作品,是“前所未有”的,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换言之,唯有真正“有新意”的文学作品,才能在文学史上占据一席地位。所以,文学考研试卷上考察的任何内容,从根本来讲,都是考察某种文学作品基于它出现的时代,有何种“创新点”,或者说别于前人的“不同点”。
然而,任何文学作品不可能是凭空出现的,它的“创新”,必然要基于它所在的历史位置所赋予它的“创新可能性” ;从理论上讲,任何未出现的文学形式、文学内容都可能被创作出来,也都需要被创作出来,然而,从现实性上讲,某个作家基于某个历史位置,都会受到种种“历史的限制”——社会环境如何,文学史发展到哪一步,他个人家庭的影响,客观能力的趋向,以及主观的创作意愿,都同时既是他“创新”的现实基础,也是现实制约项,他的“创新可能性”,不是无限的。
总结来说,一部在文学史上有特殊地位的作品,也就是在当时有“新意”的作品;这种“新意”究竟呈现为怎样的面貌,受以下条件限制:1、社会历史环境影响;2、文学自身发展进程影响;3、个人的生长环境、客观能力及主观意愿影响。
所以说,什么时代出现什么样的文学,其宏观层面是可以推知的,细节是不可推知的。比如,诗歌一定会在唐代兴盛,然而,到底表现为怎样的具体过程,则是不可推知的。李白、杜甫是否出现,会对唐代整体的诗歌发展构成巨大影响,然而,即便他们没有出现,也并不妨碍唐代依然会是一个诗歌繁荣的朝代,甚至,由于他们的缺位,很可能会涌现其他的作家来引领风潮,从而导致唐代诗歌向另一个方向发展。
在文学类考研的复习和解答文学类论述题目时,拥有文学史发展的宏观视野,是非常有帮助的。拥有这样的视野,将不会再觉得文学史发展全是偶然性的堆积,不会认为某个伟大的作家凭借一己之力就能引领文学的风潮,从而能够更加客观、科学地理解文学的发展。
二、 文学作品自身包含几个要素?
(一) 内容上:
1、 浅层:人物、故事情节、意象
2、 深层:情感、思想
(二) 形式上:
结构(体裁)、语言
(三) 内容与形式契合所产生的总体形态:风格
三、 文学作品的出现、流行与经典化的过程,又包含几个要素?
(一) 是什么?文学作品本身是什么样子的(依照上一个层级的结构去思考)。
(二) 为什么?(“为什么”是针对“是什么”的发问)
1、 关于文学作品内部细节的“为什么”。
结合作品情节的合理性、作者的情感与想要表达的思想去思考。
2、 关于文学作品自身在历史中出现的“为什么”。
① 为什么这个作品具有文学史地位?答案:因为它在当时是有“创新点”的。
② 为什么在某时某刻出现这样面貌的文学作品?答案:按照本文第一大点去回答,考虑这样的文学作品是怎样在历史特定环境、文学史发展的特定阶段以及个人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三) 怎么样?
1、 这个作品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2、 这个作品与其他的作品有怎样的相同点与区别点?
3、 这个作品对后世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四、 审题与回答
(一) 审题目:将题目归类,将模糊的语言转换成清晰的语言。
合并同类项:当题目让你谈谈“看法”、“观点”、“理解”,是不是问的都是同一个意思?都是让你对某个或者某些作品(或文学现象)进行全方位、无侧重的“综述”。
(二) 在有引文或有特殊描述的题目中,尝试从引文中“推理”出一部分答案。比如,当提问者让你阐释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时,从“沉郁顿挫”四个字本身是不是就能大致推理出一些答案?
(三) 在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后,运用本文“二”、“三”两个大点所提供的框架对作品进行思考,并列出回答提纲。
(四) 答题时,至少分为三段。开头进行综述,中间要举例,结尾要总结,必要时,可以用“此作品的影响”进行点题,或者触类旁通,与其他作品进行粗浅比较。
附录:举例——碰到关于《红楼梦》的问题如何思考
一、是什么?
(一)内容:
1、浅层:①人物:宝钗黛、十二钗、其他人;②故事情节:神话情节、家族衰落、宝黛爱情、其他;③意象:无
2、深层:①情感:悲悯、喟叹、同情;②思想:表层反抗、深层佛教性空思想
(二)形式:
1、结构:章回体,《红楼梦》作为章回体的特色是?
2、语言:诗化的语言、有意味的对话
(三)风格:略
二、为什么?(“为什么”是针对“是什么”的发问)
(一)作品细节的“为什么”:结合作品全部内容去回答,可以尝试思考“不这样会有什么后果”
1、具体内容细节的“为什么”:为什么宝钗叫“宝姑娘”,黛玉被叫做“林姑娘”?结合作品情节的合理性、作者的情感与想要表达的思想去思考。
2、具体形式细节的“为什么”:为什么某两个情节不能颠倒?结合作品自身的逻辑、作者情感、思想去回答。
(二)作品整体的“为什么”?
1、为什么有这样的内容:清代的时代背景+小说自身的发展+曹雪芹的个人经历
2、为什么有这样的形式:小说的发展渐渐成熟(结构)、诗学传统的背景(语言)+曹雪芹个人才能
三、怎么样?(“怎么样”要结合“是什么”、“为什么”去回答)
(一)作品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可能要回答高鹗续书相关内容(返回“是什么”、“为什么”去思考)
(二)和其他作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同时代的名著如《金瓶梅》《水浒传》;比较题材近似的著作,如与以前以及以后的才子佳人小说比较,或者《西厢记》。(返回“是什么”、“为什么”去思考)
(三)对后世的影响?1、红学研究;2、后世作者的创作。(返回“是什么”、“为什么”去思考)
真题举例:
1、《红楼梦》中称林黛玉为“林姑娘”,却称薛宝钗为“宝姑娘”,请依据你对《红楼梦》的理解,试述你的看法。(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真题)
“为什么”类型(一)题:作品内容(人物)的为什么
为什么宝钗、黛玉在贾府的称呼被曹雪芹写得不同?①作品的逻辑链 ②曹雪芹的个人情感、思想
2、鲁迅说自《红楼梦》问世以来“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谈谈你的看法。(2018年南开大学文学基础)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都要回答,综述作品的“特色”(创新)
是什么样的创新点让《红楼梦》鹤立鸡群,成为名作?
为什么曹雪芹能写出这样的伟大著作?
跟以前的相比,它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