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400-069-9987 ·收藏页面 ·返回主站
欢迎访问卓而越教育|卓越考研南京分校官方网站!

资讯动态

News and information

  • 2024-02-01
    2024年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研招考试初试查分公告各位考生:根据湖北省教育考试院要求,现将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查询及复核相关事宜通知如下:1. 查询开始时间:2月26日早9点2. 查询网址:中国研究生招生网http://yz.chsi.com.cn/apply/cjcx/3. 成绩复核:如对初试成绩有疑议,请于2月28日早9点...
  • 2021-10-14
    10月9日,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两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启动的通知》,确定了首批20个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试点期限为2年。《通知》强调:各试点高校要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和《...
  • 2021-09-05
    教学函〔2021〕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教育厅(教委)、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各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为做好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现将《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教育部2021年8月30日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
    • 西北师范大学概况
      2020-01-14

      西北师范大学概况

      办学历史】西北师范大学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国家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其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同时西迁的国立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共同组成西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体改组为西北联合大学下设的教育学院,后改为师范学院。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独立设置,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1年迁往兰州。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继续在兰州办学。同时,恢复北平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1958年前学校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改称甘肃师范大学。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1988年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

      机构设置 1985年教育部依托学校设立了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建制的“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与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两位一体的管理体制。1987年,国务院在学校建立了“藏族师资培训中心”。2012年,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依托学校设立“西北师范大学华文教育基地”。学校现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级研究院1个,国家级星创天地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研究中心3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研究中心19个,省高校新型智库5个,省创新群体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9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学校现设26个二级学院(65个系、3个教学部),1个独立学院,3个孔子学院。

      办学条件】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校本部占地面积960亩,新校区占地面积541.8亩、生态实训基地2272.5亩。校舍总规划建筑面积89.2万平方米,其中各类教学及辅助用房30.7万平方米。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9964.92万元,各类文献资源332.3万余册。学校建成了以远程教育、综合教务管理及校园计算机网、通讯网和有线电视网为主体的现代公共教育服务网络系统。

      人才培养】学校自独立设置以来,已培养各类学生24万余人。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各类学生35501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7713人,博士研究生422人,硕士研究生7972人,留学生415人,继续教育学生8979人。连续六期实施本科教学改革工程。2003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2008年教育部英语本科专业评估获得优秀。2010年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师资队伍】学校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191人,正高级职称人员332人,副高级职称人员725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662人,具有硕士学位人员917人。其中专任教师1344人,教授(研究员)30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559人。博士生导师137人(含校外兼职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1122人(含校外兼职导师393人)。现有双聘院士4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职人员1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3人,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二层次人选52人,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计划”人选34人,省级教学名师24人。学校聘请了100余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为特聘或兼职教授,其中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12人。李蒸、黎锦熙、袁敦礼、董守义、李建勋、胡国钰、吕斯百、孔宪武、常书鸿、陈涌、黄胄、彭铎、郭晋稀、李秉德、金宝祥、金少英、南国农等著名教授先后在学校任教。

      学科专业】学校是国务院首批确定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现有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化学、物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地理学、心理学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美术学等10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教育博士1个专业博士授权类别,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 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1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6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现有77个普通本科专业(其中,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美术学、汉语言文学、地理科学、物理学、历史学、化学、生物科学等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已形成较为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

      科学研究】学校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历来重视产学研结合。近年来,社会科学在中国古代文学、西北历史与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民族教育、古籍整理、敦煌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自然科学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数学、原子与分子物理、教育技术等领域研究深入,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被SCIE收录论文数量和质量稳步提高,收录论文数居全国师范大学10位左右,化学学科、材料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获得了一批高级别的科研奖励,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30余项,其中全国“五个一工程”奖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0项(其中一等奖1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1项(其中二等奖3项,终身成就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其他省科学技术奖94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567项,省敦煌文艺奖38项。

      国际合作】学校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与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美国南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苏丹喀土穆大学、英国胡弗汉顿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香港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国外及港澳台地区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与海外70多所科研机构签订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访、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目前,学校已与苏丹喀土穆大学、摩尔多瓦自由国际大学、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萨拉热窝大学分别合作建立孔子学院。

      附属办学】学校建有附中、二附中、附小和幼儿园,均为甘肃省和兰州市示范性学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是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窗口学校和教育实习基地。

      社会服务】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彰显特色优势,着力提升质量,为服务地方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一是教师教育、教育学科实力雄厚,着力推动我省及西北地区基础教育和民族教育发展。二是人文社科优势突出,着力服务政府规划决策和示范区建设。三是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水平较高,着力夯实我省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知识源头。四是艺术体育区域知名,着力提升我省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五是产学研用紧密关联,着力支撑我省创新驱动和转型跨越发展战略。

      办学定位】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致力于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和引领教育发展的优秀教师。

    • 中央财经学校简介
      2020-01-13

      中央财经学校简介
      学校始建于1949年11月6日,创办之初由财政部主管,历经中央税务学校、中央财政学院、中央财经学院、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等发展阶段,1996年更名为中央财经大学,2000年,学校由财政部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6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首批建设高校,2012年成为教育部、财政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7年成为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长期以来,学校秉持“忠诚、团结、求实、创新”的校训,传承“求真求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14万余名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被誉为“中国财经管理专家的摇篮”。
      学校总占地面积1027165平方米,其中学院南路校区占地面积141962平方米,沙河校区占地面积789798平方米。
      截至2019年9月,全校教职工1801 人,其中专任教师1230人。教授33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7.07%,副教授47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38.70%;具有博士学位者 93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5.69%。学校现有普通本科生10127人,硕士研究生4856人,博士研究生726人,留学生508人,成人教育学生2781人。
      学校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学科为主体,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学校设有55个本科专业,拥有经济学、管理学本科专业自主设置权,拥有8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和7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应用经济学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拥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和会计学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拥有工商管理、统计学一级学科,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世界经济二级学科和经济信息管理、跨国公司管理交叉学科等北京市重点学科;拥有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和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和法律等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工商管理、会计、法律等3个专业学位于2010年获批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全国保险、资产评估专业学位研究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设在我校;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北京市级精品课程17门,6门国家级公开视频课,2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先后获得7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4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拥有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统计学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首批5个试点项目之一“经济学与公共政策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精算研究院、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保险风险分析与决策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财经研究基地和首都互联网经济发展研究基地,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和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在老一代教师中,著名经济学家和学者陈岱孙、崔敬伯、崔书香、李宝光、刘光第、胡中流、李天民、张玉文、闻潜、姜维壮、魏振雄、王佩真、侯荣华、李继熊等先后在校任教,其中一些老教授仍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学校先后有45人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在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学校拥有“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长江学者8人、“万人计划”哲社科领军人才2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支持人才”等各类杰出人才。学校是首批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人文社科类院校。学校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7个。近年来,学校着力在全球范围内平台式引进大批海外优秀人才,聘请了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学院领导和学术带头人,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劳伦斯•克莱因、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罗伯特•恩格尔、埃里克•马斯金、罗杰•迈尔森等担任学校学术委员、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为学生授课。
      作为我国经济学、管理学学科领域的重要科研创新基地,学校充分发挥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决策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有力的智力支持。2016年以来,学校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9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69项。学校举办的各类论坛和高水平国际研讨会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
      进入新世纪,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需求的新形势,学校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设立了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06年和2007年,学校相继成为教育部“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首批高校。2010年, 学校成为国家“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院校和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院校。
      学校实施国际化战略,大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遍及世界五大洲的高校、政府机构、国际组织、跨国企业等170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举办的中澳、中美和中荷三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现了本硕博层次的全覆盖,在巴西承建的孔子学院进入全球示范孔子学院行列,在澳大利亚成立了商学和经济学联合研究中心,在德国建立了学生海外实习基地,在日本建立了学生海外学习基地。学校具有国际化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共有八个教学项目获得了AMBA、英国精算师协会等六个国际学术组织认证。学校设立了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每年来校访问和讲学的外籍专家和教师达到五百余人,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占学校专任教师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学校每年通过国家公派项目、校际交流项目等派出近六百名学生赴海外学习交流。自2005年以来,先后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和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奖学金等项目实施院校。从2006年开始承担国家援外项目,先后对来自90余个发展中国家1000余名政府高级官员进行培训,受到了广泛好评。
      学校根据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发展优势,经过科学论证,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将中央财经大学建设成为有特色、多科性、国际化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 19西大电信学院844信号与系统学硕经验贴
      2020-01-13

      本人男,学硕,初试355(政71英70数82专132)(拟录取名单暂未出,复试成绩未知,现只有电话通知已过),复试成绩待补充。
      关于初试:
      1.英语、数学、政治公共课不多说,此类帖子考研帮上很多,本人水平一般,不多赘述,只做几条提醒:
      1)英语学习要早早开始,前期主攻单词,中期阅读,后期作文,末期(最后一个月)其他部分
      2)数学强化班时期(暑假)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3)政治除了强化班课程之外,正式学习从十月初开始就行,不用太早!
      2.关于专业课,主要说下参考书目,复习范围之类(本人专业课132,属中等水平,今年题目简单,140以上的就好几个,130以上大概十几个)。首先,参考书目是吴大正教授的《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另外需要你再买本配套的习题解答(尽量买正版书,盗版答案有错的),两本书足以应付初试,基本不需其他资料。你需要做的是,把书上例题习题至少过一遍,例题最好两遍以上,习题一遍之后,再把错题过一下就ok了。其次,关于考试范围,除了反卷积和第四章离散傅里叶部分,其他基本上都有可能考到,所以复习要全面(本来书也不厚)。最后,关于资料,除了真题(12年及之前的完全没有价值),其他不要买,模拟题完全用不到,什么知识点笔记啥的也没有用。我只搞到了17年的一套(还有一套同年备用卷(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当然你能搞到更多自然好。如果真心想考西大电信研究生,10月份后在这个贴子后留言,我免费发给你。
      关于复试:
      1.笔试:邱关源《电路分析》,可以再入手一本对应习题解答,当然你能搞到往年真题自然好,不过没有也无所谓,考的都挺简单的,我搞到一套15年的,同样,初试过了,名字成绩发我,我免费发你。对了,考试范围在前十二章,重点在前七章。
      2.面试:不客气的说,面试有点水,除非你表现特别差,不然对总成绩影响不大。面试只包括两项:英语自我介绍和专业问答。总时间一般就十多分钟,不超过15分钟。英语自我介绍要准备不少于2分钟,不多于3分钟,背熟即可。专业问答,今年问到了,政治和心理题,各一个。政治面试前一天稍微看下就行,心理题随便选一个就行。政治和心理题明年不知道还有没有,不过专业问答问的专业性题范围很广,基本没法准备,但常规问题最好要准备,比如毕业设计(应届问你设计思路啥的,往届可能问的细一些),还有你研究生阶段有什么规划之类的,这些常规问题,百度一下就行,有备无患。对了,学硕专硕复试是一块的,面试笔试都一样。
      最后,关于19复试情况大概说下:学硕招40个(5个推免),今年46个进复试,2个放弃。专硕招25个(无推免),33个进复试,一个放弃。每年招生人数差不多都这样,不过还是以官网为准。现在一志愿复试结束,拟录取名单还未公示,不过都电话通知了。似乎学硕录取的初试最低分是三百一十多,具体要等名单出来。但是学硕划线划的国家线270,所以初试分高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总结:1.只要你认真复习,西大电信研究生很好考。
      2.初试尽量考高点,毕竟专业课很简单,300都考不了,就说不过去了,复试笔试专业课也不难,很难拉开分,所以如果初试分太低,复试逆袭的概率不大
      3.还有,初复试占比各50%,而复试中,面试笔试各占50%

    • 广西艺术学院介绍
      2020-01-12

      广西艺术学院介绍

      广西艺术学院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是全国7所综合性普通本科高等艺术院校之一。现为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高校,广西特色优势高校,广西博士单位立项建设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

      学校前身是我国著名音乐家满谦子先生和现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以及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吴伯超先生于1938年倡议建立的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艺术师资训练班。在80年的办学历史中,满谦子、徐悲鸿、吴伯超、阳太阳、陈烟桥、陈良、黄独峰、朱培钧、陆华柏、李志曙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曾长期耕耘在学校,他们执教治学,弘文励教,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学校现有四个校区,分别是位于南宁市的南湖校区、相思湖校区、西校区和桂林校区,总占地面积为655.13亩。学校下设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设计学院、中国画学院/漓江画派学院、舞蹈学院、人文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培训中心等15个教学单位,1所艺术研究院,1所附属中等艺术学校。学校面向全国招生,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5000人左右。

      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卓有成效。学校现有美术学、音乐与舞蹈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新闻传播学6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7个本科专业,38个本科专业方向,11个高职专业,形成较为完备的高等艺术教育体系。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美术学一级学科评定为B+,进入全国前20%;音乐与舞蹈学和设计学两个一级学科评定为B,进入全国前30%;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评定为C+,进入全国前50%。在广西10个最好的学科里我校占3个,被评定为B以上的学科比例达50%2018年,美术学、音乐与舞蹈学两个一级学科获批为广西一流学科;2019年,自治区教育厅推荐我校广告专业申报全国一流专业。

      学校师资水平较高。目前拥有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68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40多人,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获聘自治区八桂学者岗位,2人获聘自治区青年八桂学者岗位,2人荣获全国模范教师3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5人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自治区优秀专家称号,2人荣获八桂名师称号,5人荣获广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人获聘自治区终身教授,2人入选自治区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及卓越学者计划项目1个。目前,学校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6个,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其中1人为副主任委员,广西本科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4人,秘书长4人,委员19人。

      学校科研创作成果丰硕。2015年以来,学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18项,其他各类科研创作项目806项,获得国家艺术基金64项,立项数目在全国几千家申报单位中名列前茅。出版著作共133部,发表论文4183篇,其中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的论文共512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共398项,专利38项。师生在金钟奖”“文华奖”“孔雀奖”“桃李杯”“荷花奖以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校园戏剧节、CCTV全国电视舞蹈大赛等专业演展比赛中,获得近600个奖项。五年来,学校获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12项,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2项,2019年共有46件作品入选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学校有漓江画派艺术研究中心等自治区重点研究基地15个,以学校美术教师为主体的漓江画派已发展成为走向世界的文化品牌,为扩大广西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国际教育特色鲜明。学校大力开展以对东盟为主的国际交流与教育合作,先后与57所国(境)外院校和国家级艺术团体开展了合作交流。由学校举办的中国东盟音乐周”“中国东盟建筑空间设计教育高峰论坛”“中国东盟舞蹈教育论坛已成为三个有影响力的国际化专业论坛,其中中国东盟音乐周已跻身为全国新音乐创作的三大平台,并与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当代音乐周联合申报获得世界瞩目的2021年世界新音乐节举办权。2012年,外交部和教育部在我校挂牌成立中国东盟艺术人才培训中心,至今为东盟国家培养高端艺术人才700余人。2017年,我校与中国-东盟中心、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高等教育与发展区域中心联合发起成立中国东盟艺术高校联盟,促进区域文化艺术和教育交流。学校有中外合作办学和校际交流项目在校生600多名,留学生60人。马来西亚留学生陈永馨参加中国好声音入围2014年度八强,成为最受瞩目的歌手之一;越南留学生杜氏清花多次为中越两国最高领导人表演获得高度赞誉,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署名文章点赞。学校多次承办政府高端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优秀留学生不断涌现,为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作出了许多贡献。

      面对党和国家新时代高等艺术教育的新要求新部署,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学校秉承亲爱精诚的校训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走以优化结构和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科兴校、特色优校、文化引领和教育国际化六大战略,向着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综合性艺术大学不断迈进。

    • 关于开展2020年度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国际导师组”
      2020-01-12

      关于开展2020年度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国际导师组

      为贯彻国家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战略,进一步提升我校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博士生导师组建设,提高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学校将开展2020年度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国际导师组建设及支持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申报工作,本次申报主要依据《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国际导师组建设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83月修订)》(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博士生指导教师根据所指导的博士生(含硕博连读研究生,下同)培养的实际需要,可申请建立国际导师组,并邀请1-2名国际知名学者进入导师组作为海外导师。国际导师组成员候选人需具备以下资格:  

      (一)国际导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一流的学术水平,邀请国际导师的我校的博士生导师负有考察的责任。  

      (二)国际导师组成员候选人须为在海外(包括香港、台湾和澳门)一流大学或科研机构的现任学者,能够切实对博士研究生给予学术指导。  

      (三)国际导师组成员需要具有一流的学术科研能力。受邀担任国际导师,在近五年内,应该在本学科领域顶级期刊(等同于中央财经大学外文核心期刊目录中的AAA类论文)发表过学术论文。  

      二、申报流程  

      (一)自通知发布之日起,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可向学院提交申报材料,申报截止日期为313

      1.各单位按照本《通知》和《实施办法》开展申报组织工作。  

      2.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填写并向学院提交《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生指导教师国际导师组申报表》(以下简称《申报表》),可附加相关支撑材料。  

      3.国际导师组成员候选人的论文发表统计时间从201531日起至202031止,包括网络发表。

      (二)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进行初审  

      1.各单位召开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会议,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包括是否可以为该博士生建立国际导师组、博士生导师提出的候选人是否符合条件。  

      2.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在《申报表》中填写具体意见,并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签字、加盖学院公章后,于32017:00前报研究生院审核。

      (三)研究生院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国际导师组建设计划予以备案,并将备案情况在研究生院网站上公示。  

      三、项目管理  

      (一)经研究生院审核备案后的国际导师组被视为正式建立,并担负起指导博士研究生的职责,一般情况下不可随意变更。  

      (二)博士生导师作为博士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地位不变,负责协调导师组工作。  

      (三)研究生院对国际导师组项目进行择优资助,资助分为资助海外导师来校指导和资助博士生海外短期访学两部分。如申请人需要学校资助,须认真填写《申报表》中的海外导师邀请计划部分,明确海外导师来校工作时间和资助资金的使用方案。博士生需要进行海外访学资助,须填写《申报表》中的博士研究生赴海外导师单位短期访学资助计划,经导师签字确认、培养单位主管领导审核通过后报研究生院评审。  

      研究生院资助海外导师一次往返国内外飞机经济舱差旅和在校内指导博士生期间的食宿,时间一般不超过2周,特殊情况申请后经批准可以放宽到一个月,具体标准为:住宿费不超过700/天,生活补贴(包括伙食补贴和交通补贴)450/天。研究生院和财务处共同负责对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对违反本办法及有关财务制度的行为,将视其情节轻重进行处理。

      博士生在确立了明确研究计划之后,可申请前往海外导师所在单位进行1-3个月的短期访学资助,研究生院资助一次性往返国际旅费(最高限额12000元人民币),以及部分留学生活补助(含境外保险费)200美元/周。博士生在短期访学前须自行购买海外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并向研究生院提交保险单,回国后需要将访学成果在校内做公开报告,并提交相关学术进展材料,评议合格后方可报销相关经费。  

      鼓励校内博士生导师前往海外导师进行合作研究和指导,具体资助可以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博士生导师短期出国交流项目  

      (四)受学校资助的国际导师组指导的博士生需要在国际主流学术会议上公开演讲一次合作署名的研究成果,或在A类及以上学术期刊(含SSCISCI)合作署名发表(包括网络发表),合作署名指研究成果署名至少包含博士生和其海外导师,鼓励英文发表。A类学术期刊认定依据中央财经大学中、英文核心期刊目录。合作研究成果要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是结项报告的主要内容,经过专家评审通过后方可结项。  

      所有项目资助经费,需在项目申请的财务年度执行完毕。  

      原则上需要在项目结项之后方可报销,如在立项财务年度结束前因科研成果发表周期等问题无法结项,则可以先申请资助,待科研成果发表或论文宣讲后申请结项。  

      博士生导师可以为每位博士生成立国际导师组,但学校同时最多资助同一博士生导师下的2个国际导师组。当达到2个指标限额后,在项目正式结项前,博士生指导教师不得再次申请项目资助。  

      (五)经博士生导师书面认定,博士生与海外导师共同发表学术论文,在科研成果认定上视同于和本人导师共同发表论文。鼓励将合作研究成果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此通知。  

       

    • 2020大连海事大学外应真题回忆贴(二外法语)
      2020-01-11

      法语:
      .单选1×20
      .改错1×5
      .划线部分改疑问句1×5
      .5个填空  le moment   ou   pendant    quand   des chaque fois que1×5  其中一空大写
      .现在时填空1×10
      (nous作主语)attendre sortir partir  travailler lire revenir predre(两遍)mettre(两遍)
      .时态填空1×10
      .汉译法5×2
      我很想念在法国生活的日子
      他们住的离市区很远,他们需要买一辆汽车
      你说的不是真的,我不相信你说的
      你昨天没睡好,因为你玩了很长时间的手机
      明天很冷,多穿点衣服以防感冒
      .法译汉20   一个女人的假期复合过去时 很简单
      .作文 15
      une personne respectée ou animée
      法语比历年真题简单的多,不必纠结历年真题难度太大
      基英:
      不是gre 常规形近辨析1×20
      四篇常规阅读2×20
      英译汉 做决定  25
      汉译英 物联网25
      作文我命由我不由天40
      to be the master of my own life
      基英也比历年真题简单,不必做海事阅读题库,难度和题型都不一样,海事词汇题库可以练习但题型不同
      综英:
      .首字母填空
      degeneration  creativity  flap   euphemism   allomorphs homonymy
      minimal pairs  code-switching一个不会一个忘了
      .判断
      一个design feature的
      一个cognate的
      一个regester scene的
      一个phonetic feature的
      .构词法
      tai chi  edit   
      .术语
      semantic field(17.16真题)    hudge   speech act   displacement 
      .简答
      tranfer是什么 positive negative的作用(同18真题一语如何影响二语)
      how context determines word meaning (16真题)
      schema script 联系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的三个成分(09真题)
      .论述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有没有critical field 
      .文学术语
      sonnet(16真题)  lost generation(15真题) classism(17真题) ode  soliloquy
      .作家作品
      1.rob roy(scott)    
      2.ode to the west wind(shelly)  
      3.the scarlet(hawthorne)
      4.anecdote of the jar (stevens)  
      5.to raven(Poe)
      6.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Pound)
      7.paradise lost(Milton)
      8.james joyce  作品忘记
      9.狄金森  作品忘记
      10.记不清是王尔德还是潘恩了
      较常见全部在整理作家作品上
      .文学作品简答
      马克吐温的tom sawyer的人物性格
      jane erye中人物角色分析体现勃朗特作品人物性格主题等

    • 中央财经大学举办双江自治县领导干部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
      2020-01-10

      中央财经大学举办双江自治县领导干部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

      2017年9月11日至15日,我校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联合举办了第一届“双江自治县领导干部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双江自治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罗欢欢,我校研究生院院长马海涛、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陈士平等参加了开班仪式。
       
      研究生院院长马海涛表示,感谢双江自治县领导对中央财经大学的信任,这是我校对口支援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一定会充分运用和协调各项优质资源,尽最大努力把培训班办好,为全体学员提供一个优质、高效的学习和交流平台;希望我们以此次培训为契机,进一步加深双方之间在干部培训、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合作,推进我校对口支援双江工作取得更多实效。
       
      双江自治县宣传部长罗欢欢表示,感谢中央财经大学在干部派出、项目引进等方面为双江做出的巨大贡献,希望我校继续加大支援力度,帮助双江脱贫攻坚。
       
      此次培训,我校精心安排师资,全力做好后勤保障,为双江自治县的学员们开设了7场高水平讲座:2017 年宏观经济形势、信联网助推农业经济转型升级、十八大以来中国发展与最新政策解读、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朝核问题与东北亚局势、国家机关网络舆情及应急处理、关爱贫困边区助力脱贫攻坚,并组织学员们参观“一带一路”会址,调研北京新农村建设等活动。
       
      学员们在精彩的课程学习和参观活动中开拓了工作思路,掌握了国家最新的经济政策形势,学到了脱贫攻坚的理论知识,为双江的脱贫攻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南京大学简介
      2020-01-10

      导航

      南大南京大学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金陵古都,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其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历史时期,于1950年更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南京大学调整出工学、农学、师范等部分院系后与创办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文、理学院等合并,仍名南京大学。校址从四牌楼迁至鼓楼金大原址。

      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南京大学及其前身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进步,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南京大学又在崭新的历史机遇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各项办学指标和综合实力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1994年,南京大学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大学;1999年,南京大学进入国家“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行列;2006年,教育部和江苏省再次签订重点共建南京大学的协议;2011年,教育部和江苏省签署协议继续重点共建南京大学;2016年,南京大学入选首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2017年,南京大学入选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15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南京大学目前拥有仙林、鼓楼、浦口、苏州四个校区,有31个直属院系,各类学生总计63876人,其中本科生13129人、硕士研究生14937人、博士研究生6996人、外国留学生3205人。全校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3个,“双一流”建设学科15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立项学科19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8个,本科专业8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9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3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博士后流动站38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2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有国家实验室(筹)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教育部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3个,环境保护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重点(工程)实验室12个,江苏省工程中心10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5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1个,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1个。  

      南京大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在国际或他国当选院士13人次(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4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人,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欧洲文理科学院院士1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艺术科学院荣誉院士1人,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00人、讲座教授25人、“青年长江学者”1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133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91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98人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2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2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6人、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2人、教学名师4人、青年拔尖人才2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1人,教育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4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08人。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南京大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在各个历史阶段培养和造就了众多中华英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建功立业、成就卓著。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大学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在国内外高等教育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前,南京大学提出了“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的奋斗目标,坚持“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 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积极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军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南京大学的前身即“以科学名世”,格物致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传统始终贯穿于南京大学的发展史中,成为南京大学办学最重要的特色。一代又一代的南大人孜孜求索、攀高攻坚、为国争光、为民造福,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蜚声国内外学界。今日南京大学以“加强应用、注重基础、发展边缘、促进联合”为方针,以“基础研究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应用研究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致力于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指导思想,调整科研布局、加强科研组织,整体提高原创科研能力与水平,将南京大学建成我国重要的科学研究中心。

      自上个世纪初建校以来,南京大学就一直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最活跃的中国大学之一,与世界上众多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协作关系。其中,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迄今已成功举办三十余年,它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最早实施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长期项目,为中美文化交流事业培养了众多骨干人才,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南大正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大力推进各种宽领域、多渠道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办学的国际化水平。

      当前,南京大学的办学事业已经掀开新的百年篇章。全体南大人将始终保持奋发昂扬的精气神和朴茂平实的工作作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第一个南大”的指示精神,着力内涵发展,彰显南大特色,为把南京大学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 西北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简介
      2020-01-10

      西北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简介

      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1912年始称西北大学。1923年改为国立西北大学。1937年西迁来陕的国立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复称国立西北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为教育部直属综合大学。1950年复名西北大学。1958年改隶陕西省主管。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现为首批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建设院校、教育部与陕西省共建高校。

      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西北大学形成了“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之重任”的办学理念,汇聚了众多名师大家,产生了一批高水平学术成果,培养了大批才任天下的杰出人才,享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声望,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经济学家的摇篮”“作家摇篮”。学校十分重视对外科技文化交流,已与美、英、法、德、日等2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10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大英百科全书》曾将西北大学列为世界著名大学之一。

      根据《西北大学大事记》记载,最早有“研究生”的表述始于1909年(宣统元年)陕西法政学堂附设陕西省自治研究所之学员“称谓”。最早的研究生招生始于1938年国立西北联大师范学院师范研究所和1939年国立西北联大师范学院教育系小学教育通讯处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建国以后,研究生招生始于1956年,至1966年共在10个专业、18个研究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57人。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工作后,学校是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和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高等院校之一。2011年9月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成为最早设立研究生院的陕西省属高校。截至2019年9月,先后招收各类研究生44293人,授予博士、硕士学位33781名。目前在校各类研究生938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366人,硕士研究生8022人(其中全日制学术硕士3446人、专业硕士3690人,非全日制专业硕士886人)。

      学校现有2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完善各项培养和管理制度,深化招生改革,强化过程管理,提高学位授予质量,取得了明显成效。现有6篇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在全国高等院校中并列第39位,全国地方综合性大学中位居第1位;有97篇论文入选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文科类和理工类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的核心(权威)论文数量占到全校总量的50%以上,研究生在学校科研项目的参与度超过90%。

      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现有博、硕士研究生导师1300余人(博导590余人)。其中中科院院士3人,双聘院士10人,“杰青”11人,“万人计划”1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3人,“优青”9人,“三秦学者”9人;陕西“千人计划”197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8个(其中滚动支持2个)。一些研究生导师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长江学者成就奖、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员、全国“创先争优”奖、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陕西省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中国专利金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霍英东教育基金青年教师奖。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考古学进入A+档、理论经济学进入A-档;考古学并列第1、地质学并列第3、理论经济学并列第5、科学技术史并列第5、世界史并列第6、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并列第8;考古学、地质学、理论经济学、科学技术史、世界史、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理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软件工程、中国史、生态学、物理学、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数学16个学科进入前30%。

      多年来,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多次受到表彰,曾获得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规范化考点、陕西省研究生培养工作先进单位、陕西省研究生招生工作先进集体、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集体等荣誉,先后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

      回顾过去,西北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展望未来,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将紧紧抓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机遇,围绕“双一流”建设和一流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按照“协调发展、内涵提升、分类管理、体现特色”的方针,"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核心”。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强化过程管理为切入点,以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优化资源配置为保障,努力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1... 9101112131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