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院
学校的前身是1953年创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陈赓大将任首任院长兼政委。1970年,在"哈军工"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其他系部的部分干部教师基础上,在"哈军工"原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78年学院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996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建设学校行列, 2002年,国防科工委与黑龙江省重点共建哈尔滨工程大学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学校的发展建设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学校占地总面积1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3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建筑风格中西合璧,飞檐碧瓦,气势恢宏。现设有15个二级学院, 3个教学系(部)。学校设有研究生院,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5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2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63个(含MBA),具有18个工程硕士授权招生工程领域和15个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招生专业,是国家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7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基地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各类专业和基础实验室共计47个,在大连等地建有各类实习基地44个。
学校在多年发展中逐步形成学科分布合理、年龄结构适中、政治过硬、业务精良、精干高效的教职工队伍。现有教职工2400多人,其中院士5人,博士生导师185人,教授、副教授近800人,国家及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6人。
多年来,学校始终继承和发扬"哈军工"优良办学传统,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教学改革是学校各项改革的核心"的思想观念,在办学中形成了基础扎实、特色鲜明、教学严谨、学风优良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注重教学研究工作,近年来获国家及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50多项;该校共有3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学校被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列入"21世纪人才强军计划",并成为海军在的东北地区唯一一所选拔培养后备军官依托院校。
学校一贯重视科学研究工作,"八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00余项,获国家级奖37项,省部级奖400多项,学校现设有"船大工程技术设计研究院"及十几个科研中心、研究所,在船舶与海洋工程的许多研究领域中保持着很强的技术储备,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现已成为我国"三海一核"(即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等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学校的潜器技术、水下机器人技术、船舶减摇技术、动力定位技术、组合导航技术、水声定位技术、核动力仿真技术等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
学校重视开展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已与美、日、法、德、意、加、俄等30多个国家180多所有影响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互派学者教授访问、讲学、合作研究,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影响,促进了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面向21世纪,学校坚持以特色求发展的方针,确立了依托船舶、立足国防、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发展战略取向和"三海一核"服务主体的定位,突出为国防工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特色,进一步加快教学改革、科研体制改革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加速提高教育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为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创造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